■王聃 今天是第29个教师节。仿佛是某种“周期律”,这段时间,教师节成“送礼节”的话题又起,一些家长和老师依旧在诉说着某种“人在江湖,不得不送,不得不收”的无奈。专家则呼吁,尽快完善相关监管制度,打破无奈的“潜规则”,莫让金钱玷污了师生之情。 我当然不想试图否定教师节送礼现象的存在,但同样不可否认,教师节送礼是存在地域性和校际差别的。比如在农村,当留守学生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,何来给教师送礼一说?至于在城市,送礼现象可能也只是发生在重点学校的某些老师身上。对我来说,从小学到大学,从来没有给老师送过礼,也没见身边有同学给老师送礼。所以在我看来,教师节送礼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,至少没有一些媒体所宣扬、所炒作的那么普遍和严重。于是我进一步认为,媒体年复一年地宣扬教师节送礼,恨不得把教师节变成“批判节”,这是以偏概全,对绝大多数教师是不公平的,甚至是对教师这个群体的“污名化”。 鉴于此,早有人指出,教育过于产业化、教育成本飙升导致的公众不满,这种社会情绪很容易转嫁到教师的头上,进而放大成这个群体的道德问题。当社会舆情纷纷指责教师节成“送礼节”时,它暗喻的是教师社会形象整体下滑,这种“误会”是教师不可承受之重。 更应该看到的是,这种指责也遮蔽了教师节真正应该重申和关注的话题,那就是教师的尊严与权利。对于广大教师来说,教师节应该是一个收获祝福的节日、赢得尊重的节日,以此对照,社会显然没有向教师展现出足够的温情。何况,还有数目蔚为惊人的教师,他们被阻隔在这个节日的光荣之外,尊严与权利难以保障。云南那位因为无法证明自己8年教龄的代课教师,当他最终悲愤地选择了跳瀑布自杀,我们需要为之默哀,更不应该忘记其背后的乡村教育发展之困。事实上,当时间再往前推,类似的佐证比比皆是。乡村校长感叹“村小学比县城至少差20年,县城又比北京差50年”,凡此种种令人心疼的事实应该让我们明白,关注教师节,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生存境遇以及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,这比过度宣扬教师节送礼显然更有意义。 ?我们需要重新厘清教师的责任,更需要重申教师的权利,这样才能彰显节日的完整意义。较之年复一年的“教师节送礼、师德滑坡”话题,我们真的需要一场关于这个节日话题的改造。而这样的改造来自两个方面,一是舆论和社会应该拨开“送礼节”的迷雾,不再不假思索地肆意传播;二是不应带着洁癖的心理纠结教师的职业道德,从而忽略了教师作为个体的尊严的权利。
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

已赞过已踩过<
0其他个回答
关注教师节,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
特别推荐
相关问答
-
孔浩老师微信公众号开...
-
微信上有没有教师招聘...
-
请问谁有比较好听的微...
-
移动教师节活动201...
回 到
顶 部